干支纪年如何换算公元纪念

2024-05-31

怎样将干支纪年转化成公元纪年?

应该不可以,必须有参照值。就像在平时的测量中都必需要有个O点吧。

如果要把干支纪年转换为公元纪年,则要在干支纪年的基础上减去1,如贞观十年是公元的636年而不是637年,因为贞观元年本身就是公元的627年,那么贞观二年就是公元的628年,以此类推。

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:年份数减3(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),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,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。

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(公元纪年这样换算成干支纪年)

12地支,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然后公元4年是甲子年 然后把你想知道的公元纪年减去3,被10整除得出的余数,就是天干的顺序数;被12整除的余数是地支的顺序数。

(2)计算时,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、用年数除以12,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,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。

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,六十年一个轮回。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,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,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,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。

如何根据干支纪年法推算公元纪年?会不会有重复年,若有是否有规律?

按照 甲子、乙丑、丙寅...癸酉、甲戌、乙亥、丙子...癸亥 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,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(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),叫做一甲子。

年支=N-3(N﹥3)或N-3+12(N≤3),N=年号/12的余数。根据是公元元年是辛酉年,辛8酉10,干的周期为10支的周期为12。天干按甲到癸的顺序为1~10,地支的顺序按子到亥的顺序为1~12。

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万年历,当然如果不能上网或者手头没有万年历,那只有口算和用笔计算了。既然你知道公元纪年转成干支纪年,那么肯定知道干支纪年的60个干支了,他们同1到60一一对应。

天干地支和公元纪年怎么换算???

地支对应数字 子1,丑2,寅3,卯4,辰5,巳6,午7,未8,申9,酉10,戌11,亥0 计算:1,公元年份-3后除以10得余数可得对应天干。例:  2024年 (2024-3)/10余数是6,所以得对应天干为 己 。

以一甲子,即60年为一周期计算,周而复始,不断循环,这就是干支纪年法。

由天干地支到公元 1,求天干:公元年数最后一位为a,则找到标号为a-3(差小于0就加10)的天干。例如:公元2001年最后一位为1,减3后为-2小于0加10为8,所以找到标号为8的天干为‘辛’。

天干地支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之间的转换

12地支,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然后公元4年是甲子年 然后把你想知道的公元纪年减去3,被10整除得出的余数,就是天干的顺序数;被12整除的余数是地支的顺序数。

六十年为一周。一周完了,再由甲子年起,周而始,循环下去。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,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……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。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、庚午年,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。

导读:我们查询日历的时候,会看到两种表示方法,一个是数字版的公历年份表示,一个是文字版的农历年份表示,公历年每年加一,农历年却是不同的,计算方法被称为干支纪年法。

干支纪年法怎么计算

算式计算法:天干=(年份-3)/10的余数对应的天干;地支=(年份-3)/12的余数对应的地支。天干对应的数字:甲1,乙2,丙3,丁4,戊5,己6,庚7,辛8,壬9,癸0。

以2024年为例,年份减3得基数2024,除以10得余数8,对查天干次序得“辛”,再将基数2024除以12得余数为2,再循环对查地支次序得“丑”,故2024年为辛丑年。

干支(gānzhī)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。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。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,周而复始,循环记录,这就是俗称的“干支表”。

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,月,日,时的方法,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,用来作为纪年,纪月,纪日,纪时的代号。

有人认为,秦汉以前,只用干支纪日,不用干支纪年,“汉末黄巾起义首倡„岁在甲子‟,文人多舍年号而用干支,风气所至,影响到某些史书的纪事”。

公元前用天干地支是怎样来推算的?

该表于公元前后的推算均适用,具体的方法如下:1,求公元后某年(设为Y)的干支。方法是: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,然后再减去4,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。

有两个快速计算口诀:公元年数先减三,除十余数是天干,基数改用12除,余数便是地支年。例:2024-3=2024/10余8(辛)2024/12余2(丑)所以是辛丑牛年。

公元前任何年代:公元年末位数+8=年干因为公元3年为癸亥年,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环。公元4年天干是甲,而4-3=1。由于没有公元0年,所以公元前的天干为末位数-3+1,再+10转为正数)。

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,十二支方布像地形,始以干为天,支为地,然后乃能治之。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、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,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、甲子月、甲子日,甲子时。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。

公元年换算干支年:口诀:公元前后加减三,除十余数是天干,再用基数十二除,余数便是地支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