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研究易经

2024-06-01

孔子学《易》

所谓“学易”而后“无大过”,其实际意义就是“知天命”之后可以“无大过”,因此,“知天命”才是关键。在孔子看来,《周易》正是讲“天命”与“知天命”之学,也就是“天人之际”的学问。

及年至五十,得《易》学之,知其有得,而自谦言无大过。则天之所以生己,所以命己,与己之不负乎天。故以知天命自任。命者,立之于己,而受之于天,圣人所不敢辞也。」孔子学《易》,乃知天命。

“知天命”代指五十岁。解释 “知天命”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,大雅的叙述方法。“知天命”不是听天由命、无所作为,而是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,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。

《汉书•儒林传》记载:“孔子读易,韦编三绝,而为之传。加我数年,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。

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,头尾14年,其间,之宋时应为59岁。

儒、释、道三教都从易经中汲取智慧,为什么孔子五十岁才读易经?

中国传统哲学是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,主要包括儒家、道家、佛家等学派。儒释三教是指儒教、释教和道教,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三种思想,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,头尾14年,其间,之宋时应为59岁。

所谓“学易”而后“无大过”,其实际意义就是“知天命”之后可以“无大过”,因此,“知天命”才是关键。在孔子看来,《周易》正是讲“天命”与“知天命”之学,也就是“天人之际”的学问。

孟子说:我善于培养高尚的精神。什么是高尚的精神?即使是最强大的气也可以说是正气。首先,我们应该有诚信,这是生活的基础。孔子说:“我愿意在十五期间学习”,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学习。

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《易经》。《易经》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,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,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,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。接着,他又读了第二遍,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。

已经50岁的孔子,为何还要从头学《周易》?

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,头尾14年,其间,之宋时应为59岁。

孔子整理“六经”(诗、书、礼、易、乐、春秋),包括《易经》在内,对《易经》的保存起到了重大作用。 孔子作《易传》,从此把《易经》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、社会科学巨著。

孔子把《易经》作为六经教材之一,为易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孔子倡举义理,对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,并使《易经》成为儒学经典。

通过孔子编写《易传》,使得占卜的功能淡化,更多的运用科学道理,通过八卦将枯燥神秘的符号表达出来,让人更容易理解。

能够确切记载的文字、考证的,《春秋》《左传》纪年,记载自周而已。所谓《书》经《尚书》等,记载三皇五帝;可是,被考证是伪书,不在话下。

孔子学《易》

孔子学易的因缘,确是缘于道家。有这么一个小故事,或许会给人一些启发。孔子49岁那年,在郊野之地遇到两位隐士。隐士留他住了两晚,谈话很投机。在离开前,隐士为孔子占了一卦,并预言了一些事。孔子深信不疑。

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,头尾14年,其间,之宋时应为59岁。

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,大雅的叙述方法。“知天命”不是听天由命、无所作为,而是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,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。

为什么当初孔子说他五十岁学了《易经》就无悔了呢?

藕益大师说:“学《易》方无大过,《易》其可不学乎?今有穷年读《易》,而过终不寡者,其可称学《易》乎?”意思是,学了《易经》而过失不越来越少的人,不能说学了《易经》。

孟子说:我善于培养高尚的精神。什么是高尚的精神?即使是最强大的气也可以说是正气。首先,我们应该有诚信,这是生活的基础。孔子说:“我愿意在十五期间学习”,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学习。

孔子说:在让我年轻他几十岁,从五十岁开始学《易经》,做人就不会出现大的过错。(小注: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七十多了,所以按字面翻译成:在给我几年时间,到了我五十岁时候学易。。这就出问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