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干支历的由来

干支历的由来,干支历的起源

2024-06-05热度:3732

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干支历是一种阳历呢?

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,而是阴阳合历。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,这就是二十四节气。公元前104年,由邓平等制定的《太初历》,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,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。

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,因此,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。但是,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,因此,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,后来便逐渐被淘汰。

干支历的历史和发展

干支历又称星辰历、甲子历、节气历或中国阳历,是一部深奥的历法,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。

干支历法在古代运用广泛,比如《资治通鉴》中就有很多干支历法纪年月日的情况。目前在其他国家还在不断使用干支历法,包含韩国、新加坡、越南、缅甸、老挝、柬埔寨等国家中的很多人仍然在使用。

农历并不是纯阴历,而是一种阴阳合历,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,加入干支历“二十四节气”成分,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,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。

历法中的天干地支除了用于显示万物生长周期,以指导农业生产外,还被古人用于计时。这其实也是天干地支的最初功能之一。用干支纪时的历法称为干支历法,也称为“甲子历”或“甲子历法”。

干支历的由来 其形成有一个过程,它由纪日开始。干支纪日早在中国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,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地支纪月,而十二地支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。西汉末至今,一直用干支来纪年。

天干地支历法的来历?

甲子这一天,王才沐发洗脸,太仆为王穿上礼服,王依在玉几上坐着。后来,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,记月和记时了。

简化后的天干地支: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称为十天干,“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称为十二地支。

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干支历是一种阳历呢?

其实中国古代24节气已经接近了现代的阳历。中国人从周朝始就有两套历法,也就是说从周朝伊始,即文王开始就明确使用两套历法一阴历和阳历。文王拘而演周易。周易的重要预测基础就是时间。时间最看中的就是节令。

在阳历引进之前,中国古人还创造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历法——干支历。十天干,十二地支,互相组合形成六十个基本单位,一个单位代表一个年﹑月或日。干支历从轩辕皇帝登基元年算起,以六十年(一甲子)为一个周期,循环纪年。

根据《五行大义》中记载,干支是大挠创制的。大挠“采五行之情,占斗机所建,始作甲乙以名日,谓之干,作子丑以名月,谓之枝。有事于天则用日,有事于地则用月。阴阳之别,故有枝干名也。

中国天干地支历法始于何时?

天干地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起点。东汉初期,光武帝刘秀时期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。延至汉章帝元和二年(公元85年)干支纪年被以命令的形式颁行于全国。尔后各朝各代,实行年号纪年之外,并以干支法作为纪年,沿行不废。

至于“十二地支”,起源于古巴比伦,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,指的是中国古代十二辰和十二地支,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。

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称为十二地支。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,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,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,组成了干支纪元法。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,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,用于历法、术数、计算、命名等各方面。